在乌克兰最受欢迎的教堂,我围观了一场葬礼,比音乐会还动人!

走啦旅行2022.05.27
8082350ff052a996ff6a177546cd1aaa

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瑞雪。

我一直强调旅行的真正精神在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、看见不同的风景,而不在于享受。我也一直这么做的:每天的旅行奇奇怪怪,看得哪里好玩儿就钻进去研究一番,体验过后便心情愉悦。

上一期我讲过一次特别的洗澡最香艳的生日经历——被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,“骗进”澡堂脱光光,发生在原苏联邦国格鲁吉亚的土耳其浴室,短短一个小时,留给我心灵久久地震撼,现在回想起来是如此有趣。

今天,我同样分享一件一个小时不到中我经历过的奇妙故事:大冬天,我在乌克兰基辅围观了一场葬礼。

教堂里死者除了十来个家人陪伴,便是神职人员,我躲在角落里围观了整个仪式,过程简单温馨,在牧师的指点下几个孩子一首接着一首地唱歌,葬礼上没有悲伤,没有肃穆,有的只是温情和沉浸在音乐里的美好,过去了三年,我依然忘不了那个音乐。

2018年12月,天气越来越冷了。我走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街头整个人冻着浑身哆嗦,随手在路边的咖啡店买了一杯两块钱的热饮,我和朋友拐进了一间当地著名的圣弥额尔金顶修道院。

圣弥额尔金顶修道院

两块钱一杯的便利店咖啡

这是外地游客来基辅游玩必打卡的一处景点,已经有近1000年的历史,被称为整个乌克兰最受欢迎的修道院。

第聂伯河

修院和大教堂建于1110年前后,没有逃过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反宗教强拆,于乌克兰独立后重建,1999年完成。建筑吸收了拜占庭和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各种风格元素,外表金顶蓝身,壮观华丽。远远地看过去非常漂亮。

融合了巴洛克、希腊等多种风格的教堂

我和朋友爬坡往上走,还没有靠近,我便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氛围,门口停着三辆黑色的奔驰长商务车,再往里走,我便看见教堂墙壁上架着两朵大花圈。我的心咯噔一下,难道是有人去世了?

随即我的腿软了下来,犹豫了半步要不要上前,一方面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不能前去打扰;另一方面又很好奇,难得赶上了一场葬礼,为素未蒙面的陌生人送行又有何不可。两种思维在我脑海里争斗了一小会儿,还在犹豫不决之际,教堂里传来清脆的铃铛声,非常悦耳,我一下子就决心前去看看。

为了不打扰逝者,我想把自己藏起来。于是,在好奇心的驱使下。我不断靠近教堂,脚步浅浅地,生怕惊动了家属,从一个侧门闪了进去躲在巨大的石柱背后。

听朋友说,这些窗户的设计非常有讲究。早上六七点阳光打下来正好照在圣经上,信徒用它来祈祷。

教堂内部、全部都是各种彩绘和金边的壁画,非常精美

教堂内部有错综复杂的五层圣障,墙上几乎所有原来的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都被覆盖;穹顶宏伟,线条交错、不断深邃;巨大的五彩玻璃上绘画着宗教神话,层层叠叠的灯和狭小的窗户让光成射线般打下来,让教堂内部增点了几分庄严肃穆。

网上看到被人拍的,和当时场景类似

我有点害怕,眼神又不断搜索。最终把目光落在教堂中间的一群人上,十来个人围着中间灵柩里躺着的那个人,神父穿着红棕色的长袍一边摇铃铛一遍念叨着什么。不远处耶稣像下有一层高高的金色屏障,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并排站立,对着唱诗本轻轻柔柔地哼唱,声音如溪水般静谧温柔。

神父绕着死者一圈圈地走,手上拿着一本圣经边念叨着什么,不时地摇起铃铛。家属也在同一的答复,随着铃声越来越密集,两个唱诗少年的歌声也渐渐高昂了起来。我不得不把目光转过去,发现两人正一心一意对着本子上的歌谱唱歌,嘴巴鼓得圆圆的,非常投入。

他们的声音空灵清透、婉转悠扬,不断回荡在教堂里映衬着中间家人们的静静悲伤。大家没有痛哭流涕、悲痛欲绝的情绪失控,只是默默地站在死者一侧。

我数了数,有三个中年男人,五个女人还有两个半大小伙子。我推测应该是死者的亲生孩子和它们的配偶以及孙子辈。按照东正教的葬礼仪式,死者在教堂做完弥撒之后就会进入入葬仪式(多是土葬),一般选在公园公共墓地,环境很好,在那里可能有他生平的亲戚朋友来参加。

唱诗完毕神父开始读经书,虽然一句话听不懂,但是我回来之后网上查了一下,应该是讲述了圣经福音中的一些教化小故事,主旨为人活着要关心精神、不要过多追求物质,去世之后好人会看见天使,所以要敞开心扉接受上帝。日光之下,都是虚空。只要一死,立刻全都无用。

长长的一段话念完之后,伴随着一声手摇铃的响起,两位基督像下的少年再次开始唱诗。这次的歌声不同于之前的合唱,而是一个人主唱一个人辅助尾音。声腔发出来音乐天然带有共鸣,不悲伤但让人特别宁静。一瞬间我好像也被带入了至纯至静的无人之境,进来以前我只是充满好奇,调皮冒犯;进来之后我彻底安静,心无旁骛。

这是我在别的教堂拍的,日常礼拜,可以感受一下音乐,全部都是人唱的,非常动听。

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是唱出了一个合唱团的感觉,让你不自觉地跟着哼唱。音乐的力量足够伟大,尤其是有氛围的音乐。在来这之前的一两天,我刚花了30多块钱看过乌克兰国家歌剧院的表演,但是坐在山顶,人多嘈杂,我也只是附庸风雅。

没想到在一场葬礼上,我居然彻底沉醉在了音乐里。欣赏艺术就是这么简单纯粹。突然我背后有人一拍吓得我差点叫出来,原来是朋友找不到我专门进来寻人。我受了他的暗示只好离开。她出来之后怒气冲冲对我:你怎么什么都好奇?人家举办葬礼也要去看,我找不到你担心死了。

我听了只好抱歉,但是没告诉她,我刚才经历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。因为尊重死者,我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录音,更不晓得它们唱过的是什么歌曲。只是回来之后我久久回味且兴趣浓重,依然查阅了很多资料,给大家顺便做个科普。

修道院院子里拍的,应该是纪念最近一场事故中去世的人们

资料显示,东正教的宗教音乐对合唱艺术有着突出的贡献,或者说合唱和音乐这门艺术最早就是源于宗教:婴儿出生受洗前需要唱诗、晨祷和晚祷中要唱诗、遇到重大节日也要唱诗。很多知名的音乐家,老柴可夫斯基、巴赫、海顿、贝多芬,最开始也是为宗教音乐谱曲的。

我在网上看她的科普

B站上有一个学古典音乐的UP主专门分享过东正教音乐的常识,每个教堂都有自己的经本(唱歌本),新编赞美诗中有几首是经常用来送别亲友的。什么情形下应该唱哪些歌已经标注好,而且歌谱上还会显示每一个声调应该这么唱,让人能快速上手。因此两位少年的表现才如歌唱家一般惊喜。

值得一说的还有东正教的葬礼。在来教堂之前,他们已经在家完成了入殓仪式。人死后许久如果入殓时身体仍很沉重,则被认为死者因罪过而受到惩罚,反之则意味着死者的一生是清白正直的。按东正教传统,在出殡前死者的家属、亲友或邻居都不宜亲手烧饭。因为传言他们悲伤的眼泪会使煮岀的饭变苦。

入殓后在灵柩的右侧凿一个小洞,以便能让停放的死者在家里和通往墓地的路上能耳闻目睹一切。有些人家会选择来教堂做最后仪式、有些人家会直接请牧师进家里。但无论在哪里都是要唱挽歌(一般选用开可夫斯琪的葬礼进行曲搭配一些赞美诗篇)。

挽歌结束之后人便会被拉去入土。如果是以前,在送葬队列前面要用麻布铺路。东正教称麻布路为桥,死者之灵可沿桥升天。但是现在,基本上都开车,这一习俗渐渐被遗忘。掩埋后,墓上立十字架,后来立纪念星或纪念碑。

和中国头七、二七、尽七一样,东正教的教徒死后头3天、第9天都会举行祭亡灵仪式,一直到40天。我们用尽一切方式追忆逝者,更应了《寻梦幻游记》里的一句话,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的离开,而是被彻底遗忘。

而经历过葬礼上的音乐会,我得了新的感悟。真正的音乐不是无病呻吟的情情爱爱,而是包涵对人的关怀,在特定场景下的深度告白,艺术的欣赏没有国界。美就是美,让人动容。

【乌克兰旅游Tips】

关于签证:我去的时候是2019年1月,直接落地签110美金15天(当时也可以电子签),下飞机填一张表就能直接走人。

目前的最新签证政策是:自2021年4月1日至9月30日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政策,免签对象为以旅游目的入境和过境乌克兰领土,且在180天内停留时间不超过30天的中国公民。

关于消费:乌克兰应该是欧洲数一数二的低消费国家,一晚上的青旅住宿费约30元;吃一顿饭简餐也是2、30块;出行交通、火车什么的和国内价格差不多。即便是不住青旅,住的好一点,一天的基本开销也在100来块钱左右,相当于花在泰国的钱体验欧洲的旅行,非常划算。

关于游玩:建筑大多是欧式风格加苏联风格,异域风情浓郁,走在街上很多建筑都非常漂亮;形态各异的,很多东正教教堂都不要钱,可以免费参观;整个国家植被覆盖率很高,夏天有好多的森林很漂亮(包括世界上最著名的爱情隧道,也不要门票)。

关于沟通:当地人大部分都是讲俄语,英语水平很差,沟通起来有点累人,但基本的一些常见单词还是可以的,年轻人也比较多,旅行基本要求不会因为语言而受阻。

关于出行:乌克兰公共交通基本都覆盖到(地铁、公交车、轨道交通、火车),基辅有地铁,和前苏联地铁一样,修得非常深邃,内部四通八达,价格也就一两块钱,非常便宜。

关于路线安排: 如果是背包客建议从基辅逆时针行走,即:用火车连接里夫尼、利沃夫、喀尔巴阡山、敖德萨,然后回到基辅。

如果时间有限,一定要去这三个城市:基辅(首都历史文化深厚,风景独特漂亮)、利沃夫(充满了西欧风情,像是走在巴黎街头)、克莱旺(有爱情隧道的小镇)。

关于住宿:因为我比较省,所以青旅我是第一找的,乌克兰青旅基本上都非常干净,标准很高,绝对划算的。我在booking上看很多非常漂亮的民宿,也就一二百块钱一晚,如果一起的小伙伴多,不妨体验一下。

关于美女:乌克兰盛产美女闻名世界,但是在街上我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,中年女性里大部分都是胖胖的阿姨,基本上没有看到还保持着“我们觉得美”的中年女性(后来听说天气很冷,这里的人爱吃甜食就慢慢长胖了)不要本着猎奇艳遇的心态来找对象,这里的姑娘感觉还都挺保守的。

3c2f1fd3d610923b34974f2870e4dbca
© 走啦旅行